姜昆和梁左到底谁成就了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作者:admin浏览数:2021-11-07
点击此处在线阅读 >>>
网络有名词“二极管”,指的是一些看问题非黑即白没有辩证思维的人。
符合“二极管”思维模式的人和言论在网络上屡见不鲜,本文要探讨的是一个相声圈里的事情。
这件事在过去的很多年里都不叫事儿,但在近十来年里却成了一个“谜案”,那就是姜昆和梁左在合作上的关系问题,到底是姜昆成就了梁左,还是梁左成就了姜昆。
这本来是一个简单问题,但在某些时候某些人那里却又成了一个不简单的问题,值得细细来谈。
我们不妨将这件事切割成四段来看。
一、1986年姜昆梁左相遇之前
姜昆和梁左均生于北京,姜昆1950年生人,比梁左大7岁。
姜昆的父亲姜祖禹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同时是一位水平颇高的业余书法家,姜昆的书法并非名人附庸风雅,而是传承于家学。
姜昆从小就是文艺积极分子,还曾在电影《白求恩》中露过一脸,在北大荒插队时邂逅师胜杰,一段《林海红鹰》得到马季赏识,从此姜昆迈进了中国广播说唱团的大门,开启了他的高光人生。
《如此照相》第一次让姜昆全国闻名,他和李文华的搭档成了当时的明星组合,“顽童戏老叟”的风格颇受观众欢迎,姜昆身上那种时代青年的特质也成了他的标签。
1983年第一届春晚,姜昆出尽风头,不仅上台说相声同时还担任晚会策划和主持人,这样的模式一直延续多年,也让姜昆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相声明星,《想入非非》、《祖爷爷的烦恼》等作品成为当时的热门相声。
戴志诚说八十年代的姜昆就像“皇上”一样,用词虽夸张,但以此形容姜昆当年的走红程度也并不算过分。
梁左的父亲范荣康是著名编辑和记者,还是社科院的教授。母亲谌容是知名作家,著有小说《人到中年》,还拍成电影,由达式常和潘虹主演。弟弟梁天和妹妹梁欢在日后也成为搅动喜剧界的焦点人物。
在1986年和姜昆相遇之前,梁左刚刚从北大毕业4年,分配到北京语言大学当教师,向老外教授汉语。彼时的梁左在业余时间写小说,但由于其天马行空的写作风格在当年并不怎么受欣赏,当时的文学界欣赏的是梁左母亲谌容《人到中年》那样的深刻题材。用梁左自己的话讲就是,当时他的状态是“不遇知音”。
1986年的夏天,姜昆去看望谌容,梁左也在,这一次相遇,极大影响了未来十年乃至更久的中国相声界和喜剧界。
总结一下,在姜昆和梁左相遇之前,姜昆已经是一位名满天下的相声巨星,并且已经于1985年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团长和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而梁左则是一名普通的汉语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有些不太得志的小说作家。
二、历史时刻
1986年夏天,梁左将自己刚创作的一篇小说拿给姜昆看,故事讲的是一名青年工人游览动物园时不小心掉进了老虎洞,小说围绕着这件事和男主角的心理状态展开。
对这篇小说在这里需要多说几句,首先,这个创意并非梁左首创,早在1956年侯宝林主演的电影《游园惊梦》里就有过“青工掉老虎洞”的桥段。
其次,游人掉进老虎洞在现代看来并不算离奇,毕竟老虎咬死游客的事情都不新鲜,但在当年这种事足够荒诞,用梁左的话说就是“现实中没有发生过但并非绝对不会发生的事情”,用笔者的话讲应该属于“现实中的荒诞,荒诞中的现实”。
《虎口遐想》这样偏“意识流”的荒诞小说在当年相对比较严肃的文学界并不是多么吃香。
但是,姜昆一眼就看出了这篇小说中蕴含的相声元素,论荒诞,相声里比这个更荒诞的都有,他要过小说原稿,就在北京开往广州的火车上连夜将其改成了相声,并在1987年春晚上演。
请注意,《虎口遐想》是一部小说并不是相声段子,梁左是小说作者,相声段子的作者则是姜昆,这件事必须要讲清楚。
有人问,小说改成相声难吗?
对于非相声行业的人来说真的很难,梁左也曾说过,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有些文字放在书本上看很好玩,但一旦说出来就不那么好玩了。
对比小说,相声要求更为精练,要考虑逗哏捧哏之间的对话,还要设计包袱如何三翻四抖、如何迟疾顿挫、如何顶刨撞盖,如何蹬谝踹卖等等,不熟悉相声表演和创作的人根本没法下手。
所以,写小说的作者浩如烟海,对比之下真正能写相声的作者寥寥无几。
姜昆在1986年也面临着个人风格和创作上的改革,他看中《虎口遐想》也是想做一次大胆的尝试,挑战原来的相声创作理念。
比如《虎口遐想》里有一句台词“一青工游园不慎落入虎口丧生,有关部门提醒游人注意安全”,如果让相声老先生来改编,他们很可能会将这段话改成好几段或者加个包袱皮来说,但姜昆却将其大段保留,并且在表演中取得了非凡的效果。
笔者一直认为《虎口遐想》是一部划时代的相声作品,直接将传统相声拉入电视时代,节奏快、包袱密、薄皮大馅、天马行空的相声非常适合电视这个新兴媒体。
这个里程碑的相声,功劳属于谁呢?
梁左是小说原作者,自然功不可没。同时,如果没有姜昆的慧眼,恐怕这部小说也就是一部普通的小说,如果没有姜昆的改编,这部小说也绝不可能变成相声,更别说登上春晚舞台。
三、高光时刻
《虎口遐想》一炮而红后,姜昆和梁左开启了一段美妙又绝妙的合作之旅,陆续推出了《电梯奇遇》、《特大新闻》、《美丽畅想曲》、《着急》和《捕风捉影》等知名相声作品,梁左和牛群冯巩还合作了名噪一时的《小偷公司》。
也就是因为这些后续作品的成功,很多年后莫名其妙给姜昆带来了一个偏颇的说法:姜昆的成功,全靠了梁左,没有梁左,哪有姜昆。
对这个很“二级管”的说法,笔者当然是不同意的,原因有四:
1,前文说了,梁左算是被姜昆发掘出来的相声作家,从一定意义上讲,姜昆也可以算是梁左的伯乐。
2,姜昆和梁左是深度合作,他不仅要将梁左的一些小说改编成能上台表演的相声,难度大小前文已说,此外,有些知名相声的原始创意也是姜昆提出的,如《电梯奇遇》是姜昆从一本东欧画报里看到的故事,他拿给了梁左。《特大新闻》的原始稿出自姜昆文凭考试时的一篇应用文。
所以,他们俩的相声在作者一栏大部分都是共同署名,他们的作品集叫“姜昆梁左相声集”,他们的研讨会叫“姜昆梁左相声探讨会”。
3,梁左的思路总是天马行空,有些不合时宜的话他也敢写在文字里,但这不代表这段文字可以改编成相声说出来,所以经验丰富的姜昆还要给作品的方向掌舵。
4,梁左的作品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说好直至说火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偷公司》,其实这段相声的稿子最早给了一位年轻相声演员,但他改不好也说不好。后来梁左交给了牛群冯巩,这才改编成一段经典之作。
梁左的文风又快又怪,一般人真的驾驭不了,不然你看,能说《如此照相》的相声演员有,牛振华就很好。但能说好《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特大新闻》和《着急》等相声的人有几个?这一点也是梁左认可的。
所以,姜昆和梁左合作的高光时刻是属于他们俩的,并不单独属于他们其中某一个人,《小偷公司》同理。
四、反哺和结束
梁左和姜昆合作了一大批经典相声,多数情况下都是梁左给姜昆提供原始素材和创意,但姜昆也有反哺的时候,这个反哺的结果就是梁左的另一个代表作情景喜剧《我爱我家》。
首先说,《我爱我家》的成功可不光是梁左一人之功,英达的导演,宋丹丹、杨立新、梁天和文兴宇等演员的表演实力都不可或缺。
其次,梁左对《我爱我家》编剧也是有原始素材的,这个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相声界。
一方面姜昆领导下的中国广播说唱团内部有很多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素材,内部戏称为“说唱团笑话一百则”,笑话里的主角不光是相声演员,也包括说唱团里的门卫大爷、办公室主任、后勤小姑娘和伴奏琴师等人,这些笑话给了梁左极大的帮助。
另一方面梁左在创作《我爱我家》过程中还曾邀请一些相声界人士一起座谈侃大山,其实就是给梁左“侃梁子”“侃大纲”。
更关键的是,《我爱我家》里有很多包袱的技巧甚至包袱都是直接来自于相声,这些技巧里少不了姜昆对梁左的影响和指导。
《我爱我家》的成功同样离不开相声界包括姜昆的贡献,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情。
也就是在《我爱我家》拍摄前后,姜昆和梁左的合作几乎画上了句号,梁左除了参与过《明春曲》之外鲜有其他知名相声问世。
其实,从《我爱我家》之后,梁左依然在写相声写情景喜剧,甚至还自编自导,直到他去世。同期的姜昆,其相声的作者很多时候都是孙晨。
梁左和姜昆合作的结束也可以算是一次“互相掏空”的结束,姜昆掏空了梁左的才华,梁左也掏空了姜昆的才华,两人在那几年都陷入了一个创作的低潮期。
这,就是姜昆和梁左的关系,至于到底是谁成就了谁,其实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互相成就。
不过,现实一些分析,如果姜昆没有梁左,他依然是全国著名笑星,依然是中国说唱团团长和曲协副主席,最大的可能是他的相声生涯里缺少一个第二春。
如果梁左没有姜昆,那么他也许会是一位优秀教师,也许是一位知名小说作家,但他也许很难成为喜剧大师。
因此,笔者认为,从两人对彼此的影响程度看,显然梁左更需要姜昆。
点击此处在线阅读 >>>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