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车、马提尼、美女都不灵了!年轻人都不爱看《007》了吗?
作者:admin浏览数:2021-11-02
点击此处在线阅读 >>>
《007》系列电影在亚洲电影市场的影响力,可以从周星驰的《国产凌凌漆》里一窥究竟。
从片头设计,故事架构,还有人物造型,都对好莱坞大片进行了考究地模仿,细致地解构。
虽然足够无厘头,但猪肉王子还是要喝马提尼,破案时一定要有“邦女郎”,007的魅力不仅是男性荷尔蒙的散发,关键是铁汉柔情下的真诚,以及永远弥漫的盲目自信。
在《皇家赌场》之前,007电影只是经典老派的「Kiss Kiss Bang Bang」式娱乐。
在丹尼尔·克雷格之前,无论是英国的爵士,还是魅力男星,都有着不合时宜特质,正装之下总藏着一些不正经。
但从丹尼尔·克雷格开始,《007》系列突然开始严肃、冷峻,甚至煽情起来。
他不再是刀枪不入的超能角色,个人情感也不再免疫于背叛,他只是个容易受伤害的普通人。毕竟,像邦德这样的大男子主义形象,经不起这个时代的仔细审视。
所以,导演和编剧,努力把他塑造成悲剧性角色。让他得到,然后一直让他失去。给他美好,然后慢慢撕毁所有。
在克雷格主演的五部邦德电影中,情绪意义上的最高点是在《皇家赌场》中邦德与伊娃·格林共度假期时的美好片刻。
在那之前,邦德自以为得到了一些东西,而在那之后的四又三分之一部电影中,等待邦德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失去。
这在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最后一部《007:无暇赴死》 (No Time to Die)的开头,再次上演。导演和编剧屡试不爽,观众却有点提不起精神。“别期待太高”成了大多观众观影后的感慨。影片延续看飙车、看打戏、看美女的套路,一路将激战枪戏扛到底。
但一位网友毫不留情给出评价,看完之后冗长、无趣、 拖沓,观影过程频频看表,偶有亮点也拯救不了整体的平庸乏味。
毕竟,在《量子危机》中,邦德用杀戮麻痹失去所爱的痛苦;在《天幕杀机》和《幽灵党》中,邦德失去了如同母亲的上司M,也失去了对自己身份认同的终极幻想。
在终章《无暇赴死》里,邦德的失去达到顶峰:他失去了挚友莱特,失去了虽然邪恶却与他算是棋逢对手的幽灵党头子布洛菲,在孤独与蹉跎中失去了岁月,失去了007这个代号,到最后,他还失去了即将到手的幸福,撒手人寰。
基因武器,给他戴上了最沉重的枷锁,他失去了爱的权利和可能,干脆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邦德离去后,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M会拿杰克·伦敦的这段话向其致敬:「人的应有职能应当是去生活,而不只是活着。我不会只为延长生命而苟延残喘。我会好好利用我的时间。」
拍摄过严肃剧《真探》的凯瑞·福永也许并不适合当下语境的《007》,在严肃剧情片与观赏性之间仿佛横跳,分裂导致寡淡,无味令人遗憾。与其这样,不如从故事上着手,让下一阶段007在保留一定深度的同时,重回「喜剧片」的正路,少一些刻意的严肃。
值得一提的是,与《007》一起进入疲软期的还有整个好莱坞大片市场。好莱坞大片在国内市场的颓势,在今年被媒体多次讨论。
最近有两部被视为提振院线市场的好莱坞大片在内地上映,科幻巨作《沙丘》的预测内地票房仅2亿多。作为已经有24部作品的经典IP,《007》上映3天,票房刚过1.8亿,预测票房仅4亿多。
这与以前动辄10亿元起步的大片票房完全难以相提并论。截止到今年8月,好莱坞在中国票房市场的份额已骤降9.5%。
据统计,观看《007:无暇赴死》30岁以上的观众占据33%,这预示着好莱坞大片正在失去年轻人。
最大原因是,故事失去了新鲜度。好莱坞电影陷入了无休无止的续集陷阱中,比如《速度与激情》,前几部还可以,后来的速7、速8、速9,一个比一个乏味,纯粹消费情怀。
所以,除了票房萎缩,好莱坞大片的口碑也下滑明显。好莱坞影视工业模块化更注重开发续集、经典IP翻拍,导致综合水平质量在下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国产电影的崛起,国内主流文化的蔓延,导致国内观众对好莱坞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叙事,不再推崇,甚至开始质疑。这种思潮的出现不能量化成对票房的实际影响,但不可忽视。
另外,流媒体的迅速发展,“院网同步”上映模式,也给国内影院带来了麻烦。影片在流媒体上线,在国外瓜分院线票房,资源容易泄露传到国内,直接影响了院线票房。
虽然,好莱坞的整体创作进入疲软期,但眼下,多位国内院线经理和影评人均表示,无论是全球院线,还是国内院线,仍然需要好莱坞大片。在特殊的环境下“无片可放”,“引进大片”被影院经理们视为解法之一。
虽然,观影人群年龄阶段没能年轻化,好莱坞意识形态失去吸引力,故事套路化、僵化,但作为全球电影市场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好莱坞大片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吸引力。
大银幕上,好莱坞正在失去统治力,但可以肯定的是,流媒体正在成为好莱坞输出资本和影响力的新平台。
年轻人到底还爱不爱好莱坞?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来解答。
点击此处在线阅读 >>>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