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造梦与圆梦
作者:admin浏览数:2021-10-31
点击此处在线阅读 >>>
“从武术演员出道,到披荆斩棘出道,我对初心,从未改变。”
在《披荆斩棘的哥哥》正式成团后,张晋在微博这样写道。
前后耗时133天,这场被网友称作国内男艺人最强“内卷”的节目最终划下圆满句点。从武术演员到金像奖最佳男配,再到如今唱演男团的X-leader,张晋又一次触达人生惊艳拐点。在发表感言时,他再次向大众介绍道,“大家好,我是演员张晋。”
台上的张晋满载荣誉,台下的蔡少芬泪流满面。如果能开启上帝视角,那么此刻你将会看到,这一幕与七年前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几乎一模一样。
台上的兴奋、喜悦、自满,是梦想成真后的淬炼。
台下的感动、狂喜、骄傲,是蛟龙得水后的释放。
似乎,这一刻才是张晋,梦的开端。
1镜头背面,梦的开端
外界认为,张晋的演员梦,做了十多年才成真。
事实上,这场“梦”远比大众想象中要长得多。
1974年,张晋在重庆出身,成为家中老幺。11岁进入四川少年武术队,一路辉煌,获奖无数,成为继李连杰之后唯一获得过全运会武术冠军的武打演员。
上世纪80年代,是香港武侠、功夫片的黄金时代。张鑫炎的《少林寺》掀起两岸三地的功夫热;洪金宝成立洪家班一时风头无量,90年代后,更进入好莱坞一展身手;之后,成龙的《醉拳》、《快餐车》等影片重燃影迷热情,硬桥硬马、风格写实的功夫片一时风靡,进入高票房时代。
那时,功夫梦的种子就在张晋心中悄然种下。
1998年,张晋的一个师兄在演艺圈做武术指导,让张晋跟他一起出来拍戏。于是在武术队待了快20年的张晋放弃了可以留下当教练的机会,开始追梦。
2000年,张晋接到人生中的第一个角色——《武林外史》里的男N号“驴蛋”,一个配角的配角。可这个角色,让张晋等了将近三年。
拿到角色时,张晋内心有狂喜、有庆幸、有释然,但唯独没有梦想成真后的失重感,“我已经在剧组待很长时间了,虽然不是做演员,是做武行,但我还真没紧张。”于是,“驴蛋”成为张晋第一次从镜头背面探出脑袋的角色。
在往后十多年里,张晋的身份在演员和武指之间反复横跳。他陆陆续续接过很多戏,也因为《水月洞天》认识了现在的太太蔡少芬。还为《英雄》《夜宴》《霹雳娇娃》《夜魔侠》等多部大片担任武术指导。可不论是哪一种身份,张晋始终缺少一个发光的机会。
直到2013年,这道光才真正照进来。
当年,王家卫执导的电影《一代宗师》开拍,张晋受邀出演宫二的师兄——白猿马三。众所周知,王家卫的戏,向来没有完整剧本,如何塑造好马三这个角色,只能张晋自己去摸索。到了东北第二天,张晋连自己要拍什么都不知道。“导演说,你是宫二的师兄。拍火车站那场戏之前发生什么,导演只用口述,他不会有剧本给你。”
他也和王家卫聊过,对方告诉他,试着和镜头“恋爱”。这句话张晋想了很久,究竟要怎么样才能真正成为马三。“王家卫导演说你在跟镜头相处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谈恋爱,跟镜头谈恋爱,就是在跟观众谈恋爱,你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爱。”
于是,有了《一代宗师》里,张晋和章子怡在火车站切磋的名场面。
一列火车驶过的速度里,高手频频过招,马三从这场对决中的志得意满,到最后幡然悔悟、怅然落败的细节桥段,考验的不仅仅是演员的武戏,更多的是人物的内心变化。这段戏的功夫对决,在王家卫的镜头语言里,潇洒又克制,非常美。
2014年,张晋凭借马三这个角色拿下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那一刻,他终于向大家证明了武打演员也能凭借自己的努力站在主流舞台。当时,他在台上感谢了很多人,导演、演员、工作人员、妻子……唯独忘记谢谢自己。
那年,张晋已经39岁了。
2聚集与失焦
鲜少参加综艺的张晋,今年成为了《披荆斩棘的哥哥》中的一员。
在节目播出的90天里,张晋在微博的热搜在榜时长达到110.4小时,关联热搜数高达32条,这意味着,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个关于张晋的热搜。
知乎上,网友一致票选张晋组的《好春光》是整季节目的名场面之一。
一开场,张晋以武术击鼓,李响以中国舞姿势击鼓,两人这段刚柔并济的编排惊艳众人。其后张晋等人还表演了一段舞剑,将中国传统武术与国风舞蹈相结合,有新意的同时又展示了多变的舞台风格,给观众们带去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视觉盛宴,看得网友们直呼要体验一下蔡少芬的快乐。
B站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都观看了张晋的《MMA》舞台,听不懂歌词的外国小哥说中国功夫行云流水,简直像看了一部动作大片。豆瓣网友甚至将《MMA》称为“首轮公演TOP1”。
这无疑是属于张晋的高光时刻。
谈及参加节目的初衷,张晋希望让大众看到自己在舞台上的那一面。“虽然我自己喜欢唱歌跳舞,但都是业余爱好,也没有机会去学习怎么系统地唱歌、正规的排舞,最后呈现在舞台上。”
然而,除了展现自己的另一面,张晋还有更大的“野心”。
回看张晋所有的公演舞台,基本都有武术元素。而每每当他在台上表演武术时,台下观众的热情总能被瞬间点燃,这其实是张晋有意为之,“我想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武术,从武术演员出道,到披荆斩棘出道,我对初心,从未改变。”没人能想到,这个念头,萌生在张晋参加节目的起点。
作为一名武打演员,张晋深知这行的残酷与现实。在他看来,当下中国功夫电影的稀缺,让很多武打演员难有出头之日。
这成为张晋当下最大的焦虑。
时间再往前推二十年,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先后进入奥斯卡,为中国功夫电影打开海外市场。而放眼现在,这样印有中国文化的功夫片屈指可数。张晋认为,很多人不敢去做这个,是觉得功夫好像已经过时了,“没有人在做的东西,市场就会自然而然觉得它被淘汰了。其实不是被淘汰了,是没有人可以把它做好。”
对张晋而言,与他在舞台上所收获的聚焦截然不同的是,他引以为傲的中国功夫却在逐渐失焦。
在收到《披荆斩棘的哥哥》节目组邀约时,张晋意识到机会来了。在考虑了几天后,他欣然答应了参与录制,从那一刻开始,张晋肩上所背负的,不仅仅只是个人的荣光,还有让中国功夫重回大众视野的使命。
3从藏起来到站出来
在成为如今满载荣誉的张晋前,他也曾历过至暗时刻。
在张晋的认知里,“镜头”与自己的关系始终在变化。做武替时,张晋是藏在“镜头”背后的人。那时的他,甚至会羡慕剧组的路人甲们。“路人甲是可以露脸的,但替身不行。有时候爸妈问这部戏你拍了?怎么没看见你?所以我那时都羡慕路人甲,我想做路人乙行吗?”
下定决心要当演员时,张晋是被“镜头”拒绝的人。全国武术冠军的出身,却成为张晋演员之路的绊脚石。“因为我履历上写着是练武术的,人家会觉得你是体育界的,不是电影学院毕业的,没有演戏经验凭什么用你。”很多时候,对方只是让张晋留下资料,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痛苦的背面往往是成长。过去时间里,在幕后,跑龙套、当武替的日子,反倒成了张晋最好的养料。
过去的经历被张晋统统搬到现实。在《给电影人的情书》那场表演中,张晋让自己又重新“藏”到了镜头背后。旁白一声“来,开机!”,张晋猛然撞向身前的玻璃,倒地不起,直到那句“cut”出现后,他才慢慢起身。
之后他缓缓坐下,舞台的灯光也由明转暗,这就是做武替那段时光的他,没有台词、没有正脸、没有姓名、没人在意。
在这场令所有人破防的表演里,张晋用自己的构思带我们进入一段平行时空。如果没有他对梦想的坚定、对演员的执着、对表演的热爱,那么现在的他,可能还是某某的替身,开始于“action”,终止在“cut”。
张晋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长时间待在镜头后,让他拥有了敏锐的观察力。他将做幕后所培养的构思力,运用到自己的表演中,形成独具自我特色的镜头语言。“有时在节目舞台上也会用幕后角度去想,去设计一些动作。”
能吃苦,也是张晋藏在镜头后的日子里所学会的“技能”,“这个跟以前做武替的时候也有关系,《披荆斩棘的哥哥》每一次舞台的舞蹈量都是巨大的,所以对我来说,我能扛下来,跟以前的经历也有很大关系。”
如今的张晋,成了站出来的那个人。而推动他站在聚光灯下的,则是从小就埋种在心中的功夫梦。
张晋认为,时装、格斗类的动作,国外导演也能通过武指、特效实现,但中国传统的功夫电影,是真的需要你在武术或者功夫上有一定的造诣才可以拍出来。“不管是拍的人还是演的人,这个魅力是只有中国才可以做出来的功夫电影,所以我很想花时间去研究一下,怎么把它拍得更好。”
从藏起来到站出来,张晋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演员。他曾在舞台上说,“电影人就是造梦者,他的作品就是他所造的梦。”事实上,为了追逐自己的梦,张晋牺牲了很多。
“比如我在拍戏时要能够追求好的动作效果,那就必须忍受伤痛去呈现”。问他是否还记得身上每一处伤都是怎么来的时,他马上说自己幸运,从没断胳膊断腿。最害怕的一次,是拍摄《黄飞鸿》,右眼角处缝了五针,“因为离眼睛太近了,后怕”。最初反对他做演员的父母,现在只是担心他太辛苦。
除了身体上的,甚至不惜是利益上的。在张晋看来,好剧本不仅仅是自己的梦,也是众多演员的梦,只要脚步不停,就在向梦靠近。昨晚成团夜上,张晋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演员这份职业的热爱和敬畏,“只要剧本够好,片酬真的不重要。”
蛰伏多年,命运的激流挟带张晋过尽千山,从武功卓然的武术冠军,到事业多舛的无名演员,他无从把握这命运的方向,却顺势修炼出了宠辱不惊的气场和强大平和的内心,正如歌里唱的那样,“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在剧组做武替的那段日子,张晋曾无数次问自己,“我的功夫比别人打得更好,凭什么就不能是我呢?”
如今站在聚光灯下,张晋完成了向演员、歌手等多个身份过度,那些曾经被藏着镜头之后的天赋、努力、才华尽数展现。但他依然会不甘地问道,“凭什么不能呢?”
只不过,这次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那些藏在镜头背后的中国功夫和武打演员。
点击此处在线阅读 >>>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