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的大制作!它凭什么打破11项影史票房纪录?
作者:admin浏览数:2021-10-03
点击此处在线阅读 >>>
经历了漫长的九月片荒期后,作为十月第一部SSS级的大制作,《长津湖》还未上映就获得了巨大的关注,为一向火爆的国庆档再添一把烈柴。
单日票房破4亿,上映三天总票房破10亿大关,斩获豆瓣13万名观众打出的7.6分高分,刷新国庆档单日票房纪录的同时再次领跑,并且后续仍有节节高升之迹,在近些年的主旋律题材电影排行榜上独占鳌头。毫无疑问,《长津湖》有望继续创造一个《战狼》之后的主旋律票房奇迹。
耗资近13亿,时长167分钟,12000名剧组人员调度,无可比拟的历史重量……《长津湖》燃爆十一的原因有很多,但只有这些触动人心弦的切口,才是支撑这部电影“吸睛”,但不止停留在精彩的由头。
再宏大的历史,也需要穿针引线的人
《长津湖》的总监制黄建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就发出了如此喟叹。于是与《建国大业》等宏观的历史画卷不同,《长津湖》则更接近于前不久登上银幕的《1921》,通过一个小切口看大时代。虽然是《长津湖》被总制片人于冬称之为“中国电影史上投资、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电影”,但是带领观众切入这个故事的人,不是观众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而是一群普通的士兵。
“小切口”不仅更容易讲好故事,更容易引起观众最朴素、真挚的情感共鸣,而在真切情感的塑造方面,胡军饰演的雷睢生就成功赚走了观众们大部分的眼泪。雷睢生不是主旋律银幕上的典型形象。他不够“正”,从戎之路上一路插科打诨,为冗长的文戏贡献了无数包袱和笑点,就算已经深陷战场囹圄,依然无法隐藏与生俱来的幽默气质,以舒缓观众过度紧绷的神经。
他也不够“强”,不会译电,不懂外语,没有“神枪手”的光环,没有“不死兵王”的传奇傍身,在战场上损伤了一只耳朵的听力,甚至手下带出的“孩子”已经成为了连长,自己仍然默默坚守在“排”的基层,他没有主角或“美强惨”的人设或“伟光正”的闪闪光环,却仍然为本片贡献出了最为细腻、动人的高光时刻。
雷睢生的牺牲,是《长津湖》“战争美学”的最强烈体现。重伤的声带喑哑地哼鸣着家乡的《沂蒙山小调》,乡情的细腻与战场的冷冽残酷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长镜头仿佛将时间拉长,生死时速也可以是真实的恐惧与不舍。当他倒在血泊中时,他只是用颤抖的声音默默地喊出“好冷”,随后在战友的怀抱和陪伴中长眠。
雷睢生虽然是虚构的艺术人物,但是以他为鉴反射出的战场上小人物的牺牲确是真实的。融化在极端的天气、枪林弹雨的压制和无声的静默中的,除了“唯有牺牲多壮志”的慷慨决然,更有无尽的恐惧以及绵长的遗憾与留恋。而这一切,才是最真实的战场。
这个足够小的视角不仅挑战性地打破了历史的局限,更是为所有的电影观众缔造了一种强烈的“在场感”。大银幕上,导演将历史的波澜与个人的命运相结合,展示普通士兵的牺牲、成长,甚至与历史人物相遇,这种时间线耦合的戏剧性与巧合,更是拓展了历史的纵深感觉;大银幕外,三个多小时的观影马拉松,也会在物理上让观众产生负重感,以提升观影的质量。
直面真实的战场
热血不仅流淌在战士们的信念中,更流淌在残酷的战场上。《长津湖》的另一大突破,就是摒弃了粉饰、神化或者矮化,还原真实的战场,为战争祛魅。
突袭、严寒、残肢、负伤、死亡……这些战场上最为残酷与真实的关键词都被毫无保留地展示在了《长津湖》电影中,谋略和装备道具足矣还原历史,狭小空间里的近身肉搏和人性与心理的抗争足矣绽放暴力美学极致残酷又极致淋漓的曼陀罗之花,笔锋一转,万人冲锋、突围的“名场面”,《敦刻尔克》式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长镜头展现信念与牺牲的浪漫,观众在直呼过瘾的同时,也禁不住不寒而栗,因为真正的战场,远比电影展示的更残酷。
叙事、包装,仍需打磨!
无论是真实又残酷的战场,还是细腻的情感均已到位,但是《长津湖》仍然有一些不吐不快的“槽点”。首当其冲的就是有些过于“平”且割裂的叙事。167分钟的时长里,除去足够有视觉冲击力的武戏,文戏中大段的、冗长的关于士兵打闹的剧情其实可以删除大部分,仅仅保留精华。
我们可以理解导演想通过士兵的打闹调节战争气氛,突显出伍万里的成长,但实际上纵观全片会发现,开放式结尾让作为主角的伍万里兄弟的故事并没有“有始有终”,所以过多的成长和记叙篇幅,反而会拉垮整部电影的节奏。
电影用大段的平行蒙太奇以及对比蒙太奇为美军的装备精良与我国志愿军的艰苦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用于衔接不同导演的演绎和叙述,只可惜并没有把握好节奏和篇幅。譬如“冰雕战士”本应是电影中一个情感迸发的高潮,通过敌人之口反衬出我军战士的坚定信念与意志力,却被放到了电影结尾之前,让本来应该激昂的情感戛然而止,容易给观众造成怅然若失的落差感,配合上开放式结局,总会让观众觉得仿佛每个动人的历史节点都被照顾到,但总归缺少了一个情感宣泄或者感到美满的出口。
除此之外,电影的部分包装和特效的制作与史诗级宏大的耗资和阵容并不相符。在前期的战争叙事中,为了让观众迅速“入戏”,了解不同角色的情感和剧情动向,导演不惜使用了大量的分屏以及转场动画,大量的闪回,甚至直接使用vlog式的冻结帧,而这些有些粗糙的分屏和动画却并没有融入进具有质感的画面中,反而让大制作的电影产生了一种“学生作品”的廉价感和割裂感,仿佛过于低估了观众的历史素养和理解能力,不停地提醒观众,“重点来了,快注意!”
其次,电影为了实现科普以及社会意义,为多数真实的历史角色设置了“纪录片”式人物简介字幕,但是字幕却并没有进行“贴合”电影美学风格的包装,黑体白字配合着ppt式的字幕动画在屏幕上飘动,总是会降低电影的质感和好不容易塑造出的沉浸感,让观众“一秒出戏”。
电影是一种视听语言的艺术,使用有限的画面的声音展示出大量的重要信息,是对于导演的考验;而通过导演展示出的画面获得的信息,则是对于观众的考验。商业电影和电影工业的发展极大降低了观影的门槛,但是电影不能因为需要过渡地迎合观众,而失去了电影视听画面本身应该具备的表意能力。正如张小山牺牲后其实并不需要一个闪回和静帧,观众可以记住那条意义非凡的项链。
最后,电影的部分特效制作仍有欠缺之处。实景爆破的部分真实且震撼,然而特效制作的部分饱和度过分高的火焰则和实景拍摄并不贴合,在肉眼上都产生了割裂感。同时,虽然大部分的夜战、近身战已经足够还原战场,但是关键时刻双方坦克炮弹在空中的巧合相撞仍然用戏剧感的刻意拉低了电影应有的水准和质感。
总体来讲,《长津湖》的诚意、情感以及大部分武戏的制作,在主旋律题材甚至同类国产战争历史题材中已经属于上乘,更是在现实社会背景下一次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佳作,但是从电影视听、叙事艺术的角度来看,和《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等战争题材佳作仍有一定的差距。
点击此处在线阅读 >>>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