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像致敬钢铁人精神,《火红年华》用“三情”成就主旋律年轻化表达
作者:admin浏览数:2021-10-01
点击此处在线阅读 >>>
作者 / 乔苗儿
眼见着川南钢铁的建设因为施工图纸的隐患陷入僵局,这部正在央视一套播出的,以国家「三线建设」为背景,全景式展现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投身西南建设的主旋律剧集《火红年华》也迎来了剧情上的小高潮。
自开播以来,《火红年华》连续登录猫眼酷云电视剧收视第1位、欢网TV-Zone第1位、CSM央视频道第1位,不仅令有着同样经历的老三线人感怀过往,回忆起上世纪六十年代投身三线建设时苦中作乐的壮怀过往。更为难得的是,这部作品在年轻观众当中激起了相当规模的强烈反响:看到剧中七万大学生不畏艰苦远赴西南时「热血澎湃」;看到西南纵横蜿蜒的山川风光感叹「景色雄浑」;看到建设者们住在泥墙草顶的房子里忍不住唏嘘「条件艰苦」……
当然也有诸如为剧中男主人公夏方舟「扫描式看图纸」的最强大脑惊呆,被秦晓丹身着白裙的回眸惊艳,被季成钢的「假积极」气得七窍生烟,被李心梅这位年轻姑娘展现出的「爱就大胆去追」勇气折服的欢乐时刻。
《火红年华》以国家“三线建设”为背景,以十九冶、攀钢、攀煤等位于四川的著名三线工业企业为故事原型,以攀枝花市为主拍摄地,全景式地展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建设者们,响应党的号召,怀揣炙热理想,来到沟壑纵横的攀西大裂谷深处,从零开始,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燃烧自己的火红年华,将一片不毛之地建设成为新兴工业城市,并带领青年一代积极顺应国家发展,创新升级新工业体系,抢滩钒钛技术与高铁重轨,带领企业踏上新征程的光辉历程。
如果说攀钢建设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奇迹,《火红年华》这样一部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在播出后收视持续走高,并且在年轻观众当中激起广泛且强烈的反响,也是奇迹。年轻观众不喜说教,但同理心、共情力却更强,特别是对有真情感、真表达的影视作品有着更敏锐的感知。《火红年华》能够令新老观众感同身受,还能收获未曾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观众发自内心的赞美,对当下影视剧创作,如何以影像书写记录民族精神,在纪实笔法中凸显美学品格,用时代脚注丰富主旋律的表达有着众多启示。
质朴而鲜活的钢铁人群像
《火红年华》让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值当打之年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在荧屏上鲜活起来。从年龄上来说,他们与新中国同岁,可谓「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经历来说,他们的成长伴随着新中国的万象更新,沐浴在希望中的年轻人总是格外有干劲。剧中一处细节生动地将这代年轻人蓬勃向上、热血活力的精气神展现出来:学生们到齐后,在金沙江边,以手风琴为伴奏,共同唱响《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首歌曲。这一情景的感染力是很强的,让观众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群人的努力下,用不了多久,这片群山绵延、沟壑纵横的峡谷,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
当然,书写共性,也不能忽略个性。《火红年华》中的主人公们不是长着同一副面孔的工具人,而是鲜活灵动、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夏方舟(林江国饰)头脑活络,在工程建设方面天赋极强,初到陈国民(朱宏嘉饰)的模范施工队实习,就能一针见血指出图纸的问题。因为能力强,也难免心气高、冲劲足,加上毕竟是初出茅庐的学生,理论知识有余而经验不足。夏方舟质疑陈国民施工队施工流程有问题,难以用小型吊车吊起重型设备后,便被经验丰富的「四大金刚」同步的吊装操作折服,感佩于工人师傅在艰苦环境中积累下的宝贵经验,可见他坚守职业底线,又实事求是的宝贵品质。但过于「耿直」的个性在面对女孩子的时候就显得比较「欠扁」,他直怼夏晓丹(江宁饰)「知识面不在一个水平」,真叫人着急,恨不得冲进屏幕里晃晃他脑袋叫他醒醒,这可是三年前就倾心的姑娘,还想不想追了?这部分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种种细节归到一处,一个有个性的、鲜活的青年学生、准工程师形象就立起来了。
秦晓丹则是那个年代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书香门第,父亲是工程领域的杰出人才,女承父业,希望能够在川南钢铁建设中完成父亲未尽的心愿,也创出自己的一片天。秦晓丹技术出众,却不骄矜,天天想着往最苦最累的工地跑,贡献自己的力量,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一面,更是女性能顶半边天的缩影。
按照如今的剧情走向来看,季成钢(李帅饰)当仁不让喜提全剧「最招人烦」角色第一名,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典型代表,并非不出力,但为自己的考虑的过多,做事目的性又强,总是想着表现自己,在施工队就是不招人待见的存在,也把年轻观众们气得够呛。越是「气」,越说明人物塑造得可信,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下年轻观众们的是非观是很明确的。
除此之外,知性大方的乔佳丽、大大咧咧的李心梅、伉俪情深的陆汀兰和戚光复等性格各异的年轻人们同样可爱,是青年三线人图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塑造了陈国民、赵殿楚(郝平饰)、霍茂森(陈逸恒饰)等更早投身钢铁工业,将青春献给祖国三线建设的老一辈建设者们。他们提携后辈,在工作上给予指导,在生活上时时关心,两代建设者,一脉师徒情也令人动容。
扎实的年代感、专业的行业性
除了血肉丰满的人物群像,《火红年华》能够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关键在于剧作的扎实和拍摄方面的用心。该剧从时代背景来说,是年代剧;从表现内容来说,是以钢铁行业为圆心辐射三线建设大剖面的行业剧,这就对剧作和拍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仅从出品、制作方的阵容来看,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四川广播电视台、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等政府部门挂帅,国有机构领衔的合作模式,不难看出这是一部集结全省之力的作品,为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建设者们著书立说,自然是没有不尽心的道理。而摄制发行公司四川星空影视此前也向行业和观众输送了《壮士出川》《胜算》《锦衣之下》等佳作,尤其最近一年先后推出《亲爱的自己》《紧急公关》两部贴近年轻人生活的作品,创作经验和审美格调有双重保障。
该剧的导演王文杰在现实题材深耕多年,对年代和行业交融的剧集内容更是驾轻就熟。此前导演凭借人物传记剧《孔繁森》、军旅剧《红十字方队》获得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可见其作品不仅观众喜欢,行业更认可。
《火红年华》在年代感的营造上延续了创作团队一贯的写实手法。在攀枝花的实景拍摄,令该剧有了无可替代的真实感、地域性,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山河壮美、西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更直观地看见三线建设者们面对的自然环境挑战。
蓝色海魂衫、花衬衣、胶鞋、麻花辫、蘑菇头,剧中演员极具年代感的服饰和造型也第一时间便将观众拉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空中。剧中女孩子们穿着的碎花衬衣不但符合时代背景,更无形中彰显了年轻姑娘在艰苦环境中仍然有着一颗追求美、向往美的内心。
在展现钢铁工业建设的专业领域里,《火红年华》也为观众了解我国的重工业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全剧开篇,在夏方舟和陈国民的观点碰撞中,观众了解了工程建设的秘辛:施工过程中需要大型拖拽或者装吊的设备将施工所需的机械运到施工场地,施工团队常常面临设备重而装吊负载不够的困境;有经验的技术工人称其为「大国工匠」当之无愧,早年机械难以代替人力的年月,人工操纵机械车辆的准确度竟然可以堪比机器的精密测算。
《火红年华》如同一面镜子,不仅照见了一个时代,更令观众在一片峡谷沟壑中看到了钢铁行业的崛起和发展。
火红的钢铁人精神
古语有云,「有境界,自成高格」,衡量一部剧的品质高低,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主旨表达层面。
《火红年华》虽然只播出了短短6集,其试图讨论的现实议题以及彰显的精神情怀已经轮廓分明。
初入社会的青年学生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冲破时空壁垒,与当下互文。夏方舟、季成钢等人鲜明的价值选择,为公还是为私值得当下的年轻人思考。夏方舟此前执意要到江汉钢铁厂,而不是川南钢铁厂的选择同样极具况味,到技术最先进的地方大展宏图的理想自然值得肯定,其背后又向着我国钢铁行业从依靠外援,到摆脱拐棍向着独立自主研发的跨越式进步,个体与时代的轨迹融为一体,以小见大,照见格局。
剧中对独立女性的描摹同样可圈可点,《火红年华》让观众看到了三线建设中女性建设者的身影,不论是从事什么样的岗位,她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发光发热,将未来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不懈追求、精于奋进,用行动为独立女性的形象打样。
同样,剧中不乏不同的思维模式交锋。工程建设容不得半点感情用事,用图纸说话、用数据说话的实干态度,是三线建设者们,也是钢铁工业人代代相传的行业底色,更是立身之本。而钢铁工业建设者们的精神情怀,也如炽烈的铁水,永远火红、热烈地奔涌向前。
近年来,以各行各业劳动者视角切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筚路蓝缕奋进发展的优秀主旋律现实题材作品很多,《火红年华》以钢铁人的视角,书写了投身钢铁事业的三线建设者们的故事,把「钢铁精神」具象化、审美化、艺术化、年轻化,实现了突破,更带向年轻观众的视野。
点击此处在线阅读 >>>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