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又哭又笑的《我和我的父辈》,真的可以再香一回!
作者:admin浏览数:2021-09-30
点击此处在线阅读 >>>
文/作者:薛菇凉/薛薛小太阳
本文为薛菇凉/薛薛小太阳原创,若转载,请联系作者。
————
(本文有些许剧透,请谨慎阅读。写的太早,目前图片太少,请见谅!)
马上就是9月30日的零点了。
看完了《我和我的父辈》,薛菇凉决定熬夜写下这篇稿子。
不是因为勤劳,而是因为懒惰。
怕明天起床后,又会懒得写了。
长话短说,切入正题。
《我和我的父辈》是国庆系列电影中的第三部。
前两部分别是2019年的《我和我的祖国》、2020年的《我和我的家乡》。
俗话说,事不过三。
看该片之前,薛菇凉很担心。
怕会很失望,怕会看到一个套路化的东西。
但看完之后,觉得真香。
尤其是吴京,还是这么有诚意。
《我和我的父辈》延续前两部的单元化叙事风格。
由不同年代发生的四个短片故事组成。
即《乘风》《诗》《鸭先知》《少年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四个短片的导演同时也是主演。
他们分别是吴京、章子怡、徐峥、沈腾。
(是的,你没看错,章子怡也成导演了)
他们呈现了四种导演风格。
吴京带来的是热血和真实感。
章子怡给出的细腻和坚韧。
徐峥搞笑起来举重若轻,一本正经,却特别好笑。
而沈腾么,真的是爆笑喷笑,笑到想捶地。
借用他短片里的一句台词,就是——为了赢,真是不要脸了!
(他cosplay这个杀手不太冷、参加学校运动会时,真的笑到头掉)
简单地总结这四个故事:
《乘风》《诗》是挠你心,让你哭到鼻子不透气,差点以为被病菌感染了;
《鸭先知》《少年行》是哈你痒,让你笑到想打滚,差点滑到椅子下面去。
先哭后笑,有苦有甜。
四个故事中,吴京、吴磊主演的《乘风》最触动薛菇凉。
那个叫乘风的少年,永远活在了1942年
《乘风》是根据1942年冀中骑兵团的一场反扫荡突围战改编而成。
当时的战争背景是岗村宁次亲自指挥大扫荡,疯狂地实行“三光”政策。
凡日军所到之处,人畜不留。
吴京饰演的是冀中骑兵团团长。
吴磊饰演的是他的儿子乘风。
所谓父子就是冤家。
团长自1925年参军,戎马半生。
自认一生中最对不起的就是早死的老婆,想要儿子好好活着。
但乘风偏要做精忠报国的岳飞,成了骑兵团中的一员。
1942年,在反扫荡时,这支骑兵团被叛徒出卖,被日军一路追杀。
又在突围的路上遇到了一群老弱妇孺。
其中还有丈夫已经牺牲、即将临盆的军属。
原本牵制敌军、掩护冀中机关的任务,又多了一项保护群众突围。
可是,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太悬殊。
日军有成千上万人,有坦克、大炮、轰炸机、机关枪。
还有可以侦测到发电信号的“高科技”,能随时随地锁定骑兵团。
而骑兵团只有一个团的人马,有弹药不足的步枪和冷兵器。
按照火力计算,日军如果发起进攻,多则半分钟、少则五秒,骑兵团就会全军覆没。
敌军近在咫尺,唯一的退路就是渡河。
渡河的前一夜,团长和乘风终于说出了彼此的心里话。
乘风一直以为父亲小看自己,觉得自己怕死。
可是团长怕的就是他打起仗来不怕死,他想要他活。
他对乘风最后表露的父子深情就是给了他一颗大艾叶,要他把伤口敷一敷,以免死于破伤风。
第二天,乘风去接应落单的队友。
团长带着骑兵团躲藏在山谷里,却看到了已经追到山脚下的日军。
他们动也不能动,只要一动,就会被发现。
打也不能打,只要开火,不超过半分钟,整个骑兵团连同手无寸铁的群众就必死无疑。
但就算不动、不打,日军继续往前,也照样能发现他们,还是死路一条。
唯一的生机就是舍掉自己的儿子乘风。
是儿子死,还是所有人死?
千钧一发的关头,团长让人打了代表已经成功渡河的信号弹。
故意误导还没有归队的乘风,让他以为他们成功渡河了。
然后乘风会立刻发电报,日军就会侦测到他们的信号,会放弃追赶大部队,调转头来追踪乘风。
事实上,日军也果然中计了。
乘风等四个队员被漫山遍野的日军包围了。
他正如他父亲曾担心的那样,一点也不怕死,单枪匹马冲锋上前,却被机关枪扫射……
冲着吴京和吴磊,这部电影就值得看
薛菇凉认为,《乘风》这个故事赚取了观众最多的眼泪。
其一是因为故事感人。
既是历史上的故事,也是影片里的故事。
历史上,冀中骑兵团以一团之力,牵制了数万日军,掩护了冀中区机关大部队和群众突围。
在那一次战役中,原本1200人的团,只活下来不足400人。
这样的骑兵团、骑兵连其实还有很多。
像《亮剑》里孙德胜的骑兵连那样,他们缺枪少弹药,却面临着数倍、数十倍的敌军。
担当的就是阻拦敌人,掩护大部队的任务。
往往一出击,就是送死。
可是,他们不能退。
哪怕战到最后,只能用一把剑去拼敌人的重武器,他们也绝不后退。
这种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英灵忠魂,是值得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了他们用生命换来胜利成果的我们,去尊重、缅怀,乃至继承的。
影片中,一个希望儿子活下来的父亲,却亲手送了儿子去死。
他并不是不痛的。
所有人都渡河了,他却还等在河边,张望着可能会有人来的方向。
他期盼着儿子也许能侥幸活下来。
哪怕渺茫,却还是希望着。
可是希望破灭了。
他只等来了一匹伤痕累累的马,马背上湿乎乎的都是儿子的血。
铁血汉子摸了一手儿子的血,一个人跑进芦苇荡里默默地流泪。
不久后,他带着骑兵团重新杀回来,为儿子报仇。
亲手杀了那个用机枪扫射儿子的日本军官。
抗战胜利后,他又遇到了因为儿子之死而顺利渡河的怀孕军属。
她当年在渡河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儿子,起名叫乘风……
其二,战争场面真诚而真实,演员敬业。
无论做演员,还是做导演,吴京绝对够拼命。
《乘风》拍得足够真诚。
从战争场面到骑兵奔驰,从拔剑杀敌到马上还击,一招一式都没有敷衍。
这得益于开拍前,全组训练骑马一个月。
无论是策马奔腾、跨越障碍,还是马上射击,演员全部都要学。
拍摄时,演员也是骑真马上阵。
在拍摄过程中,吴京骑在马上转身射击时,曾头朝地直接摔下来。
头顶直接顶在了地上,又因为被道具卡住,人根本翻不过来。
整个人是头顶地了好一会儿,才翻了过来,让人看得揪心。
而吴磊在拍摄自己举枪射击被机关枪扫射的画面时,曾遇到炸膛。
眼睛及面部受伤,简单消毒后继续拍,拍完之后才去医院治疗。
第二天,他又从奔跑的马上摔下来。
(在此感叹一句,吴磊真的长大了。
此前在电视剧《长歌行》中,已然是金戈铁马少年郎。
这次,更让人感叹铁血硬汉好儿郎。)
除了吴京、吴磊,其他演员也同样因此受伤。
有伤肋骨的,有伤脚骨的,几乎没有人完好。
正是因为整个剧组的诚意,才有了现在精彩的呈现。
片中团长为儿子报仇的那一场戏,整个骑兵团声势浩大地冲下山坡。
以让人震撼的利箭队列,迎着大炮、机关枪,拔剑纵马冲向日军。
巧合的是,这个画面简直复刻了当年前苏联拍摄的保留下来的真实影像,几乎一模一样。
(薛菇凉写文太早,关于这个画面,目前截不到合适的那张图)
而吴京拍摄时并没有看过苏联的纪录片。
却意外地时隔了79年重合了当年的作战画面。
据说,也是电影上映后,纪录片才被曝光。
真正的神还原。
其三,哪怕是细节,也是经得起推敲的。
《乘风》中有用机关枪打日军飞机的桥段。
有人质疑这种“神剧”设置,根本经不起推敲。
事实上,这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虚构美化的。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新四军和八路军用轻武器打下日寇敌机14架。
这种战术叫拦阻射击。
用步枪打飞机的初衷,是想影响飞机偏离航线,让它不要继续投炸弹轰炸。
抗美援朝时,有一名叫关崇志的战士还曾用机关枪打下过美军的飞机。
还因此受到表彰,获得了“二级英雄”荣誉。
据说,这种机关枪打飞机的经验后来被写进了作战教材里。
还有更多未解读的剧情
因为偏爱《乘风》,所以薛菇凉着重写了这个单元。
并不代表其他的不好看。
章子怡和黄轩主演的《诗》也很有泪点。
用薛菇凉风格的话来概括:1969年那个想要写诗的父亲,再也没有回来。
它讲述了一对在沙漠戈壁里研究火箭固体燃料的夫妇。
他们有一儿一女。
儿子其实是同事的孩子,同事因为做研究牺牲了。
儿子一直不知道父亲做什么工作,只知道时不时地就会有爆炸声。
而每一次爆炸,都意味着一次研究事故的出现。
有人嘲笑儿子,说他父亲是做鞭炮的,会被炸死。
儿子便跟人打架。
父亲告诉儿子自己是诗人。
并答应儿子给他写诗,但第二天父亲就死在了一次爆炸事故中。
他不能再陪着儿子长大,也不能为他写诗了。
母亲隐瞒了父亲死亡的消息,直到有一天再也瞒不下去……
相比于《乘风》《诗》的伤感,《鸭先知》《少年行》则轻松愉悦得多。
可以把后者看作是前者故事的续集。
正是有了更多前面父子的生离死别,才有了更多后来父子的幸福。
更多的,薛菇凉就不再一一剧透了。
总之,这部电影没有敷衍观众,是诚意满满之作。
真的值得再香一回。
最后,悄悄地说一句,张艺谋有客串,千万别漏掉。
王菲的主题推广曲《如愿》也好听。
薛菇凉听到最后,看到了“这盛世,如你所愿”。
————
本文为薛薛小太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更多薛菇凉原创文章:
很遗憾,20年内,赵薇三次犯禁
曾经红到发紫的赵明明,却因失败的婚姻而断送后半生演艺事业
《阳光之下》混乱的剧情和逻辑,到底让人多无语?
又当又立的《阳光之下》,真的香不起来!
为什么偏偏是《牧马人》治愈了年轻人的爱情观
点击此处在线阅读 >>>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