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176分钟无尿点的国片王炸
作者:admin浏览数:2021-09-29
点击此处在线阅读 >>>
近200天。
——这是电影《长津湖》的拍摄周期。
12000多人。
——这是参与《长津湖》拍摄的人次。
176分钟。
——这是《长津湖》正式上映的时长。
大投资,大制作,大规模,显而易见。
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大导坐镇,兰晓龙操刀剧本,更令人期待值飙升。
但,176分钟会不会把观众看“倦”?三位导演的风格能否融合?
两个问题如石头悬在我心口。
直到看完《长津湖》。
“石头”早被大银幕上的炮火碾碎,取而代之的,是感官与心灵的双重震撼。
176分钟里,我看到最真实的战场,最悲壮的缠斗,最炽烈的信念,最动人的情怀。
一点都不觉得长。
打
《长津湖》的可看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它庞大的信息量和绝佳的节奏感上。
其中,战争场面和动作戏相当惊艳。
有冰天雪地潜伏备战的冷,有炮火连天狂轰滥炸的热;有坦克对轰、子弹穿膛的激燃,也有刺刀见血、拼死肉搏的惨烈。
不同场景、不同设计,带来的是同样震撼的实感。
说如临其境不算夸张。
尤其当美军侦察机放慢速度低空掠过,明明远在天际,扇起的风却仿佛能撩着人的头发丝儿。
炸弹一枚枚接连飞来,炸毁火车、铁轨、渡桥……炮火还狂妄地追着战士们灼烧。
还有“嗖”的一声!信号弹划破长空,黑夜被点亮如白昼。志愿军战士们趴伏在冰冷的雪地上,一动不能动,连眨眼都怕招来空袭轰炸。
那些画面,现在回忆起来仍觉心惊肉跳。
如徐克导演所言,《长津湖》的火力之猛在国产电影中属“天花板级别”。
这场顶尖的工业水准打造出的视觉盛宴,底色是对历史的尊重和还原。
长津湖战役,敌我双方火力装备天壤之别。
美军有飞机、坦克、榴弹炮,甚至动用了军舰;而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手里握的只有轻机枪、手榴弹,重型武器不过几门迫击炮。
怎么打?
用头脑作战,以性命相搏,靠意志与钢铁较量。
这些话说起来太虚,而电影必须把它拍实。
什么叫战争?什么是意志?
把镜头推近——
空旷的乱石滩。
志愿军战士们或躺或伏或靠,隐蔽在一块块大石边,大气都不敢出。
空中盘旋着两架飞走又折返的敌机。
发现我们了?
呵。他们是要打个“赌”,赌谁的炮弹能打中更多乱石滩上的“尸体”。
于是一瞬间,乱石滩血肉横飞,屏住呼吸的战士们或死或残,或被他人的鲜血溅了一脸……
依然没有一个人敢动。
一场戏,短短几分钟。
等回过神来,我才发现自己攥紧了拳头,早已泪流满面。
空气中似乎有血腥气弥漫开来,心脏有一种被捏紧的窒息。
战争的残酷,扑面而来。
大量震撼感官的实景拍摄,既有恢弘的场面调度:
比如一声哨响,万炮齐发,前赴后继。
漫山遍野冲向敌营的包抄攻势,带来了“打得一拳开”的振奋和“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豪情。
也有令人血脉贲张的近身肉搏:
简陋村屋中,两兄弟和敌人展开了殊死决斗。
长枪抵在喉咙,尖刀直戳眼球。
只要手上松懈一丁点,就有可能血溅三尺。
这场动作戏之紧凑、惊心,让人不由自主就屏住呼吸,不敢移开视线。
不仅观赏性极高,而且有效调节了影片的节奏,一看就是林超贤的手笔。
极为难得的是,在这些以肢体语言为主的动作戏中,你依然能够清晰窥见每个人物的个性、能力甚至思维。
这是让影片观感从好看升级到震撼的重要原因——
它始终在塑造人,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人
兰晓龙的剧本打底,为电影带来又一重吸引力。
《长津湖》的群像塑造得非常好。
好到什么程度?
十多个主要人物,个个面目鲜明且有弧光,能让人记得住姓名。
开场不久,七连战士们登火车后的一场戏,就明快地交待了人物性格,并为他们的命运埋下伏笔。
伍千里(吴京 饰),七连连长。
他曾见证哥哥百里的牺牲,又背负着弟弟伍万里(易烊千玺 饰)“活下去”的责任。
战场灌溉了他的血性,磨炼了他的筋骨,让他看起来是一个坚不可摧的硬汉。可面对战友,面对弟弟,最动人的还是他深埋内心的一丝柔软。
为弟弟扶正的帽檐,衣服里藏着的小本子,哽咽的泪眼……都让这个人更有血肉感。
梅生(朱亚文 饰),七连指导员。
他有文化,讲原则,懂战术。
自学了两年的英语派上用场的一刻,令人会心一笑。
摩挲着女儿照片的眼神,又引人鼻酸。
余从戎(李晨 饰),七连火力排排长。
军队里难得的开心果,革命乐观精神的最佳代表。
平时和万里闹的时候还带着孩子气,根本不把人家当后辈;一到了战场上,坚毅的脸上顿时多了几分成熟,还知道护犊子了。
雷睢生(胡军 饰),七连炮排排长。
他在战场上待了太多年,成了连队里所有人的“雷爹”。
发动迫击炮时,他能凭着经验精准计算照明弹熄灭的时间,一举轰下,如有神助。
可也是这样的他,会在梦中吃包子,会害怕孤独,会喊“疼”……
平河(韩东君 饰),七连神枪手。
游走在主战场周围,神不知鬼不觉清掉敌人兵力。
有个细节我格外注意:
每次开枪前,平河都要把食指放进嘴里哈一口气暖一暖。
他要的是一击必杀,天再冷,扣动扳机的手也得保持精准。
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能看到战争留下的伤疤,在身体也在心上——那是荣耀的勋章,也是他们成长的证明。
电影里,少年伍万里的成长是一条至关重要的隐线。
从打水漂玩的野孩子到真正扛枪战斗的战士,他被战争迅速催熟,也看清了战争的严酷本质。
一开始,他想参军打仗,是凭着一腔热血,想跟哥哥一样做英雄。
进了七连,人没认识几个,张口闭口就要枪。
可那时候他连子弹和子弹壳都分不清。
终于,有机会战斗了。
面对被敌人挟持的哥哥,他拿着刀,硬是下不去手。
直到千钧一发之际,一声枪响,他结束了孩子的稚嫩,开启身为军人的旅程。
可这依然不够。
敢开枪了的万里,一度把杀满20个敌人当做自己的目标——以为那才称得上“英雄”。
还差12个,他在心里默默倒数。
可哥哥又按下了他的枪,“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
为什么?万里不懂。
在他心里,英雄是可以“打不死”的。
直到经历一幕幕生离死别,见证生命的脆弱与刚强,发现哥哥所说的“以后这种事你还要经历很多”是真的……
在血色中他懂得了,打不死的不是英雄,而是身为军人的信念。
少年举起右手,报出自己的番号:
第六百七十七名伍万里
那一刻,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军人。他也真正长大了。
情
《长津湖》的故事本身值得煽情的地方太多了。
而电影的高级恰恰在于克制。
不刻意煽情、不过于拔高,而是用细节、伏笔、艺术手法去对比呈现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的伟大,反而更能唤起观众的共情。
比如,拍志愿军的牺牲。
不具体说数量,而是拍伍千里珍藏的小本子——那上面一笔一划写着七连每个战士的姓名,番号。每一个牺牲的名字,都被红框框起。
一场场仗打下来,没有画框的名字已经不剩几个。
而这次,伍千里又要颤抖着画上一个。那一刻,我的眼泪和他一起失控……
又比如,拍敌我装备悬殊。
除了大场景一目了然,还有两个镜头颇有深意:
一边,是美国军人乐呵呵地过感恩节吃火鸡大餐;另一边,是我们的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冻得打哆嗦,还只能吃冻得硬邦邦发了霉的土豆,一咬硌掉半颗牙。
这个对比,瞬间刺痛观众的心。
最动人的,拍军人的信念。
没有靠喊口号输出,而是——
伍万里一拉开车门,映入眼帘的是万里长城壮美山河。
一瞬间,我震撼到几近失语。
是啊,志愿军们誓死守卫的就是眼前的江河湖海、苍茫大地和最好的人民。
这份家国情怀,越是内敛,越能直击人心。
看完首映不少观众都有同一感受:全程都在沉浸其中,全程都在流泪。
甚至有人结束以后还在狂哭,因为一想到战士们“打完一仗后面还有坦克”,就感同身受到什么叫绝望。
176分钟,把71年前那群战士以及他们的赤子之心捧回了我们面前。
作为电影,这个分量着实有些沉甸甸,但作为对一场真实大战的回望与重现,《长津湖》已经是极尽浓缩。
冲锋陷阵的七连战士、掩护战友压制火力的炮手、潜伏突击的狙击手……
每一个人都如此鲜活,又伟大。
他们中,有人倒在异国战场,有人在埋伏中冻死,可能带不回尸体,甚至留不下名字,但他们的信念依然长存,人民还在回忆,祖国不会忘记。
这块镌刻历史与精神的丰碑,《长津湖》凿得很深,也很认真。
因为,只有这样,才足以承载得起代代国人最崇高的敬意: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点击此处在线阅读 >>>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