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持证上岗,王宝强:那我走?
作者:admin浏览数:2021-09-17
点击此处在线阅读 >>>
对于娱乐圈来说,今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
代孕、偷税、参拜靖国神社,甚至涉嫌强奸以及金融犯罪,瓜一个比一个大,艺人“翻车”速度越来越快。
人们开始思考艺人的准入门槛:“知识文化水平堪忧、道德素养缺失、专业能力低下的艺人,一天就能赚好几百万?这未免太离谱了。”
从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及行业规范可以看出官方对于整顿娱乐圈风气的决心。同时,不少业内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希望能为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出一份力。
其中不乏拍脑门的建言者,建议严格行业从业标准,对艺人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持证前,需要接受思想、政治、理论、专业、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培训,进行登记注册管理,凡是没有登记注册的,应规定各类平台均不予录用。”
坊间,支持此观点的比例并不低,但仍有反对意见认为,这是一个“把脑门拍碎了”想出来的昏招。
导演贾樟柯就在一次活动中公开表示,自己不支持给艺人办证,娱乐圈的乱象应通过其他方法进行解决和引导。
贾樟柯就艺人持证上岗接受采访 视频截图
给艺人办证,好使么?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证书是一种由机关、学校、团体等发的证明资格或权利等的文件。
有统计,一个中国人的一生至少会拥有70个左右的证书,这其中包括了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
证书的作用,显然是证明某种能力或者资格,从这个角度看,艺人们通过学习考试拿到一种证明自己能力和资格的凭证,顺理成章,没毛病。
我国艺人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科班出身,由专业艺术院校培养后进入娱乐圈,另一类则是草根出身,由于天赋或机缘巧合进入娱乐圈。前者在校学习期间,已经拥有了证明能力的证书如毕业证、学位证,但后者显然不可能提供任何证明自己艺术水平的证书。
如果将此两类艺人统一集中起来通过培训和审核最终发证,那么在艺术专业性范畴上如何评定?谁来认定高低?
接受采访时,贾樟柯拿自己的表弟韩三明举了个例子,参演电影《三峡好人》之前,韩三明是一名挖煤矿工,他就是以这个身份加入了《三峡好人》,并且出色地完成了拍摄,最终还拿到了智利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
电影《三峡好人》剧照
让韩三明和科班艺人同场考核表演,他显然没有任何优势,但并不影响他在表哥电影中的本色出演。
同理,电影作品《启明星》中,导演谢晋采用了智力残疾的儿童演员;在电影《少年犯》中,导演也大胆采用了在押少年犯进行表演;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女主角魏敏芝和男主角张慧科都是普通农民的孩子;2019年上映的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包括三位主演在内的全部演员都是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和相关学习的素人。
差点忘了,还有一个叫做王宝强的演员,那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树先生”,一个几乎没有差评的“许三多”。
持证上岗,他们还有机会么?
从根儿上说,艺术创作中模糊的标准和审美,没有任何机构有资本和勇气站出来说:“这个证我来发,我能评出个公正严明。”
与此同时,当认证与权利保护发生关系,不排除会滋生利益与腐败的可能,演员培训这一块,是收费还是不收费?收费标准又是什么?
有人说了,这个证可以抛开艺术本身,只考核艺人的道德修养。
但如果经过学习和考核,拿到证书就可以保证道德修养的话,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社会文化等课程都已经教授了道德修养的内容,基本上绝大部分的人也都拥有初中或是小学的毕业证书,从结果上看,小学毕业证最终保证了人们的道德修养了么?
如果说,艺术本身勉强还算有标准的话,道德的标准则更加模糊,没法量化,拿到“圣人证”也只能证明在考试的那一刻,考生的道德修养达到了考核标准,但对日后的行为和规范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对于单一个体而言,道德表现可能在一天中都会发生变化,是一个情绪化的因素所在,要给道德发个证,本身就是一个残缺的无法实现的想法。
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发证的考官们,如何证明自己的道德和修养达到了标准?
想了半天,这个证除了折腾人以外,几乎没有用。
我管不了,你别干了
差不多的证,上世纪90年代,需要登台演出的艺人办过,后来因简化政策,发现没有用就给取消了。
在当年,这个证书仅代表从业资质,并没有所谓道德认可一说。
反观今年暴雷的艺人,多数引发全网震怒的行为,并非仅仅是“失德”二字可以涵盖,更多涉及违法犯罪。
在健全的社会运行中,相比道德,法律是最明确和稳定的规则,所有人是否触犯法律,只用一把尺子就可以衡量清楚,在法律中几乎不存在模糊的空间,偷税也好,强奸也罢,这些都是无可辩驳的法律问题。
法律的问题就交给法律去解决,在法律面前,道德是没有公信力的。法律判罚时不会考虑你有没有证,而道德根本就没办法判罚。
吴亦凡出席电影《老炮儿》发布会 图/中国新闻图片网
除证书没用之外,这个荒唐的建议更值得思考的一点是最后那半句话:
“凡是没有登记注册的,规定各类平台均不予录用”。如果前面的荒唐是没想清楚,那么后半句就把“懒政”的动机暴露无遗了。
背后是这样的一个逻辑:“我管不了,就设个门槛,你达不到就别干了,干得人越少,我管理起来越容易”。
艺人失德违法的背后,是唯流量至上、泛娱乐化等行业风气,甚至并不单单是艺人自身的问题,还涉及背后的资本逐利、监管不力等产业链的系列问题。
整个行业和环境出现了问题,是不是行业上中下游所有参与者都要集体来考个证?仅有艺人考证肯定不够,经纪公司考不考?视频平台考不考?赞助商考不考?观众考不考?
不考证的啥都别看了,岂不是皆大欢喜?
因某些明星的失德违法,最终砸了草根演员的饭碗,这一枪开得着实有些歪。
看似“主动”的作为,实则是急功近利的“懒政”,简单粗暴地试图通过一纸没用的证书来掩盖行业中出现的问题,天真地认为一张证书就可以将未来的环境改善,通过人为限制从业者的门槛和数量就能解决问题。
只能说这位专家既不懂社会,也不懂管理,更不懂艺术。
宽进严出,或许是个好办法
当然,人们呼吁提升艺人从业门槛并非完全没有道理,通过日常艺人们的生活曝光和表演内容,确实可以看到一些艺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的薄弱。
一把年纪了,念台词嘴里还像有个茄子;长得一表人才,写10个汉字有3个是错的;发一篇120个字的小作文,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这些问题,其实都不是不能原谅,过早走红带来的流量红利,让艺人失去了思考和自省的机会。
可以看到,近期针对娱乐圈和饭圈的一系列政策,已经对艺人有了更高的要求,取消打榜选秀以及做数据等方式,会让年轻艺人蹿红的概率较之曾经大大减少。
至于资本对于娱乐圈的影响,则需要更长时间来改善,随着数据变得清晰,投资和回报变得透明,投资人自然会逐渐将资本注入有能力有价值的艺人,最终促成让艺术回归艺术本身。
这就为艺人提供了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和时间,只要艺人内心对于这个行业有欲望有憧憬,希望在这个行业中立足,自然会通过作品不断打磨自己,从而达到提升业务能力的目标。
这是大家希望看到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实,娱乐圈要打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将艺术纯粹当做盈利工具,玩资本游戏的群体。把这个事管明白了,很多环节自然就通顺了。
在这个治理过程中,依然不能避免行业内发生艺人失德违法问题,那么针对于失德违法艺人的冷冻期将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劣迹艺人的相关处罚办法的力度已经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这就是所谓的宽进严出,从近年来的种种事件结果看,已经起到了应有的震慑和警示以及预先教育的功能。
前文中那个荒唐的建议,同样反映出行业内需要更多懂行的管理者,只有对行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才会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不跑偏。
近来一段时间,多个行业协会和组织通过召开会议、发布声明的方式表达了对于净化娱乐圈风气的决心和意愿,甚至有娱乐公司组织艺人签署承诺书来表达对“清朗行动”的支持。
事实上,如果没有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保障,这样的宣誓和让艺人考证一样不靠谱,看上去很美,但没用。
说回到艺人考证,两年前有个艺人读到了博士,却因不明“知网”是何物翻车了,最后考到手的证也被收回了。
事实已经证明过了,有没有证,和道德修养有多高,没有关系。
点击此处在线阅读 >>>
热门评论